小微企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分布于产业链各环节与城乡民生服务各领域,是稳定经济增长、保障就业、推动创新、维护供应链安全和提升基层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关键支撑力量。目前,随着经济复苏不断加快,我国小微企业的普惠金融发展呈现出了新的阶段性特征与结构性矛盾。
一是融资供需结构存在失衡风险。2025年二季度,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指数环比下降18.15%,重点行业与地区融资需求指数均有所下降,反映出市场主体扩张意愿趋弱的经济发展现状,需求端收缩与宏观经济周期波动、产业转型阵痛及预期不稳定形成了强关联。而与之形成对照的是融资供给的持续扩张,重点行业与地区融资供给指数均有所上升。需求收缩与供给扩张的背离态势,凸显出资金配置效率存在优化空间。在货币政策持续宽松背景下,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力度增强,但资金向实体经济渗透存在一定的效率损耗。而金融服务供需缺口扩大的核心在于行业风险识别机制缺位与融资渠道适配性不足,导致资金难以精准匹配差异化需求。
二是金融服务质量呈现分化特征。行业层面,批发零售业与制造业服务质量指数实现正向增长,而租赁商务服务业、建筑业、科研技术服务业则延续跌势;区域层面,除广东、山东有所下降外,其余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而值得关注的是,重点行业和地区服务可得性普遍减弱,折射出金融服务下沉不足的结构性问题,导致长尾客群触达效率降低,金融机构在服务触达精准度方面仍需完善。然而,小微企业发展指标提供了积极的信号,制造业、租赁商务服务业与科研技术服务业发展指数均实现超1.3%的环比增长,五大行业指数稳定处于景气状态区间,证实小微企业主体在复杂环境下仍具备技术迭代与模式创新等内生发展动能,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是融资环境存在多维压力。总体来看,2025年二季度,重点行业与地区小微企业营商环境仍均处于景气状态。然而,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呈现结构性抬升,除科研技术服务业与浙江延续下行态势外,其余行业与地区融资价格指数均呈涨势。同时,小微企业融资效率指标普遍承压,全行业平均环比下滑0.83%,且科研技术服务业与租赁商务服务业的跌幅呈现趋同特征,原因在于其行业核心价值分别依赖于知识产权和服务合约,而现行银行风控体系仍多以不动产抵押为主导,反映了审批流程复杂性与增信手段缺失仍是普惠金融的制度性瓶颈。此外,融资风险存在异质性特征,在行业层面,得益于政府性融资担保,建筑业与科研技术服务业风险指数同步下降,而批发零售业、租赁商务服务业受消费复苏疲软影响,融资风险提升明显;在地区层面,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复苏较快,融资风险普遍下降明显,仅浙江因传统外贸产业较多而受外部环境动荡影响较大,有小幅上升。
面对小微企业普惠金融在新发展阶段表现出的新特征,需借助多样化金融工具等手段,着力建立行业与地区差异化的融资服务体系,完善风险定价机制与信用评级制度以降低制度性的交易成本,并通过数字技术赋能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触达效率,重点强化对波动性较强行业与地区的多元性支持机制,实现普惠金融从规模扩张向质效提升的转型升级。(蓝庆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砖国家研究中心主任、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