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毛细血管”,在稳定就业、促进科技与文化创新、提升市场活力、推动城镇化进程、改善民生等方面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小微企业的规模特点与其灵活性对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与系统韧性提升具有重要影响。普惠金融-小微指数从发展、营商、融资和服务四大维度,构建细分指数体系,精准洞察小微企业的整体态势与金融服务状况,为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核心指引。2025年二季度,小微企业融资供给稳步扩张,金融服务质量改善,经营发展景气,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具体来说,二季度我国普惠金融小微企业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政策赋能使小微企业融资供给发力。融资供给指数增长至205.10,环比增长3.43%,创阶段性新高。这主要得益于政策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支持力度。2025年5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八部门印发《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若干措施》。一是,信贷资源倾斜力度加大。人民银行数据显示,二季度末人民币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5.57万亿元,同比增长12.3%,增速比各项贷款高5.2个百分点,上半年增加2.63万亿元。二是,债务融资增信支持。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对小微企业注册发行债务融资工具实行快速通道,专门创设民企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同时积极推广供应链票据、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帮助企业盘活应收账款等资源资产。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累计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50.9万笔、19.5万亿元。三是,股权融资活力提升。普惠金融股权体系基本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多点发力。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在新三板挂牌,规范成长后到北交所上市,政府投资基金投早投小、引导社会资金跟投的作用日益显现。此外,风险指数环比下降 3.30% 至 70.73 点。一方面,得益于金融机构加强贷后管理,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走低;另一方面,“春雨润苗”专项政策行动新增5个联合部委,通过风险分担、信用信息共享等机制降低企业违约风险。从区域层面看,北京、河南风险降幅最为显著;从行业层面看,建筑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风险指数环比均有所下降,小微企业融资环境更趋于安全。
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质效双升。二季度质量指数为111.41,环比上涨0.94%,核心驱动力来自满意度与信贷障碍的改善。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二季度发布《关于做好2025年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保量、提质、稳价、优结构”保驾护航。首先,二季度满意度指数升至107.33,金融机构加强投诉处理响应,提升企业体验;再者,信贷效率提升,大型商业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融资申办时间较一季度有所减少,线上融资渗透率提升到143.93。分行业看,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质量指数分别环比上升1.71%、0.65%,成为服务质量提升的主力领域。
整体发展保持景气,信心持续修复。二季度发展指数为52.37,环比提升0.50%,连续多个季度高于荣枯线,与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发布的中小企业发展指数表现一致,反映小微企业整体经营状况稳中向好。这主要是源于政策持续发力,让企业对未来政策支持预期增强,信心指数大幅提升至58.84。此外,行业状况、资金状况指数分别环比提升1.2%、0.8%,小微企业对后续经营环境的乐观程度显著提升。订单指数回暖,主要因为二季度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订单需求边际改善,加之政策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倾斜,二季度末其贷款余额同比增22.9%,企业订单压力有所缓解。
营商环境稳步优化,风险抵御能力加强。营商指数上升至57.84,为小微企业发展提供友好的环境支撑。核心驱动力来自于政策环境指数的显著提升。2025年3月,修订后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正式施行,以“硬约束”破解中小企业“要账难”,推动更多中小企业融入大企业供应链,帮助其进市场、拿订单,开发推广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小快轻准”数字化产品;“春雨润苗”专项行动从监管、货币、财税、产业等多维度形成政策合力;此外,各地政策支持下税负进一步减轻,如上海2月发布21项举措,扩大“六税两费”减半征收范围,实施中小微企业贷款贴息贴费政策。今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开展中小企业出海服务专项行动,帮助小微企业提升开拓国际市场时的风险防控能力。小微企业涉诉案件数量持续减少,企业应收账款坏账比例等核心财务指标改善,整体风险抵御能力增强。
在强链补链过程中,需要更多深耕细分领域的小微企业,为创新创造激发更多活力,为经济“毛细血管”注入活水。对企业自身而言,小微企业更加灵活,坚定向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新颖化方向发展,将在产业链中构筑不可替代的竞争力。持续为中小企业破解难题,做优环境,激发其内生动力和主动性,将为我国经济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提供关键动能。(杨伽伦,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金融系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