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至24日,以“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年度主题的2025北京文化论坛在京举行,来自58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位嘉宾齐聚古都,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推进文明交流互鉴。
论坛期间,由新华指数研究院和北京市文联联合编制的《全球城市文化艺术发展北京指数》正式首发。指数计算结果显示,以北京、纽约、上海、东京、伦敦、巴黎为代表的标杆梯队城市,是全球文化艺术创新的策源地与风向标。
北京综合实力突出,在全球文化艺术版图中居核心枢纽地位,凸显“传统与现代共生、创新与传承并进”的鲜明特质。2021—2024年间,北京文化艺术发展水平稳健攀升,2024年综合指数值达128.12点,同比增长8.18%,基期(2021年,下同)以来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8.61%。

图为北京文化艺术发展指数得分情况(单位:点)
北京作为拥有三千年建城史、八百余年建都史的文明古都,其丰厚的文化积淀不仅是城市发展的精神根基,更是无可替代的战略资源。
守护城市“脊梁”,让文脉在传承与创新中延续
截至2024年底,北京拥有8处世界文化遗产,以及7.8公里世界最长城市中轴线,形成纵贯老城南北的“脊梁”。城市创新性地采用“空间-价值-功能”三维整合策略,将遗产?;び谢谌氤鞘凶芴骞婊?,并探索“申遗+城市更新”模式,通过打造永定门北望景观视廊等具体项目,使古老的中轴线转变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文化景观,真正“活”在当下。
与此同时,微观层面的更新改造同步铺开。从胡同里的“美丽院落”改造,到街区的“微整治”,再到乡村的“艺术乡建”行动,北京致力于让文化遗产与当代生活深度融合。在内容创作上,北京系统梳理老舍、曹禺等文艺大家谱系,深耕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和创新文化“富矿”,围绕重大历史节点推出《百年跫音》《伟大征程》等主旋律精品,用具有中国气派的文艺语言阐释中华文明。数据显示,2024年北京在精品创作引领力维度的指数得分达103.39点,基期以来年均复合增长达1.12%。
?优化治理生态,为文化繁荣提供坚实制度保障?
卓越的文化建设离不开前瞻性的政策引导和高效的治理体系。2024年12月,北京创新出台全国首个专门针对文化新质生产力的政策文件——《关于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大力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的若干措施》。围绕文艺创作扶持、文化产业培育与文化市场规范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的政策,形成了全面而立体的制度体系。如编制《北京文艺发展报告》《北京文艺高质量发展指数》等,为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与行业标杆。系统谋划并实施“文艺赋能副中心”行动,推动文艺元素深度融入城市肌理。同时,持续深化“艺术乡建行动”,助力美丽乡村建设,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艺术动能。
在此基础上,首都文化消费展现出强劲的韧性与蓬勃的活力。2024年文化消费驱动力指数达131.99点,较上年增长2.05%,基期以来年均复合增长9.69%,这一数据不仅反映出文化消费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也凸显了首都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市场引领地位。
激发创新动能,科技人才双轮驱动文艺新高峰
首都文化新质生产力培育步伐加快,文化新业态发展动能强劲。指数结果显示,2024年北京文艺新质生产力指数达169.86点,较上年增长13.18%,远超传统文化产业增速,凸显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强劲动能。硬科技成为传统文化转型的强劲引擎,年PCT(专利合作条约)专利申请量达1.2万件,直接驱动了京剧全息剧场、敦煌沉浸式展览等新形态落地。新兴文艺形态展现出领先优势,2024年北京微短剧产业年产值突破300亿元,占全国市场近60%,用户规模达6.62亿。
目前,北京已构建起规模庞大、结构均衡的全球领先艺术人才矩阵。中央美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专业院校持续为国家大剧院等机构输送创作力量,并通过产学研融合将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成果。
作为辐射全球的文化枢纽,北京的国际影响力在世界城市体系中日益彰显。通过持续推出精品力作、搭建平台枢纽与创新民间交往模式,不仅系统提升了国际传播能力,生动讲述着中国式现代化故事,也全面增强了民间交往的能级,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三千年文明根基之上,北京正以“破界共生”的姿态,将文化资源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能,为全球城市提供传统与现代共振的“北京方案”。未来,这座古都将继续以文化为翼,向世界讲述更具活力的中国故事。(胡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