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北京文化论坛重要成果发布专场活动上,由新华指数研究院与北京市文联联合研究编制的“全球城市文化艺术发展北京指数”(下称“指数”)正式首发。
指数以数据模型为工具,兼顾国际视野和中国精神,以十个国际领先城市为样本,从文脉传承、人才引领、文化治理、创作创新、价值转化、国际影响等六个维度,创新构建COMPASS模型,量化解析人类文化艺术发展趋势,为全球文化大繁荣提供中国智慧。

图为全球城市文化艺术发展北京指数指标体系
指数结果显示,以北京、纽约、上海、东京、伦敦、巴黎为代表的标杆梯队城市,成为全球文化艺术创新的策源地与风向标。以首尔、深圳、成都、西安为代表的领先梯队城市,快速崛起为影响全球文化格局的新兴力量。
作为千年古都、双奥之城,北京文化艺术综合实力突出,呈现全面发展格局。以“双遗产”高富集度构建全球文明高地,拥有8处世界文化遗产,数量位居全球第一。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北京扎实推进文化与先进技术深度融合,以“破界共生”的强大原创力引领全球文化艺术焕发新活力。

图为2024年北京文化艺术各二级指标发展情况
纽约的突出优势在于华尔街资本深度参与文化艺术产业。在百老汇演艺集群加持下,纽约一直被视为全球文化艺术商业价值标杆。此外,每年千万级国际游客叠加多元文化节庆,构建起跨文化对话平台,国际传播声量与跨文化影响力居全球前列。
上海聚焦提升企业感受,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文化艺术发展营造了良好生态。据了解,近年来,上海依托“一网通办”数字政务平台,显著提升文化行政审批效能,大型演出审批效率提升1倍,涉外演出审批时长从共20个工作日缩短至共10个工作日,成为全球文化治理创新之城。
东京则以动漫IP见长。东京多年深耕动漫产业,将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全面融入动漫创作,成为全球动漫IP主要策源地。东京国际动漫展每年吸引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参展商参展。
伦敦在历史文化“活态”传承中实现价值转化的经验值得全球借鉴。精心打造的伦敦遗产步行道,将伦敦塔等4项世界文化遗产有机串联。此外,注重开发戏剧演出及周边业态,2024年伦敦西区剧场共计超过1710万人次观看了18,500场演出。伦敦剧院协会指出,剧院行业年创造23.9亿英镑附加值,营业额达44.4亿英镑,支持约23万个全职岗位。
巴黎文化设施资源丰富,被视为全球文化艺术“朝圣地”。各类文化设施密度领先全球,人均博物馆、图书馆、表演场馆为其他样本城市数倍乃至数十倍之多。巴黎尤为重视以体育赛事、文化节庆等传播文化艺术作品,国际影响力位居样本城市首位。
作为亚洲流行文化前沿阵地,首尔构建起标准化的艺人培养体系,形成了从练习生培养到全球巡演的完整业务链条,实现影视剧、综艺节目、K-POP等“流水线”式创作,通过线上线下推广“韩流文化”。
西安历史底蕴深厚,正加速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数字科技赋能下,“复活”大明宫等诸多遗址。兵马俑VR影院、“无人机+VR”古城游览,让十三朝古都焕发新韵。
深圳在文化艺术数字化领域独树一帜。2024年,深圳年专利合作条约(PCT)专利申请量量达1.63万件;全市运营着4家全球知名AI企业,孵化出Filmore、Beat.ly等全球AI应用前50强产品。将人工智能、数字传播用于创作全链条,具备强大的新兴文艺孵化及商业化优势。
成都以政策赋能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文化创意生态。2024年,成都数字文创核心产业总规模达3819亿元,动漫企业超3.7万家,《流浪地球》衍生集群展现科幻产业带动力。同时,“熊猫经济”成为跨文化破圈IP,非遗创新焕发新生,川剧光影秀与蜀绣时尚设计推动传统工艺当代转化。
面对加速演进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文化艺术正经历一场由文明互鉴与技术跃迁共同驱动的深刻变革。以北京为代表的全球文化名城,以传承、互鉴、创新的发展共识,闪烁着璀璨光芒,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共同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作出重要贡献。(王蜜)